- 单春燕;曾庆雨;龙丽娟;向宇姝;胡智;
将质量分数20%半水硫酸钙晶须(HCSW)与等规聚丙烯(iPP)熔融挤出后制备了HCSW/iPP复合材料,研究了HCSW/iPP复合材料性能以及HCSW对iPP诱导β晶的机理。结果表明:HCSW对iPP β晶有良好的成核效果;与iPP相比,HCSW/i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提高;利用“晶格匹配理论”计算得出HCSW与iPP有较好的附生效果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1-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71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0 ] |[阅读次数:0 ] - 何松迪;黎官羽;陈佳敏;缪培峰;徐建平;
采用不同种类的回收废旧聚苯乙烯(PS)与乙烯辛烯嵌段共聚物(OBC)进行Friedel-Crafts烷基化反应,考察了催化剂无水AlCl_3用量对废旧PS接枝率和共混物结构、性能的影响。结果表明:由于杂质的存在,回收造粒的发泡PS废旧制件(WEPS)不能与OBC直接进行Friedel-Crafts烷基化反应;而回收造粒的非发泡PS废旧制件(WPS)可以与OBC进行Friedel-Crafts烷基化反应,生成OBC-g-WPS接枝物;当反应温度为140℃,WPS、OBC、无水AlCl_3质量比为50.0/50.0/0.4时,WPS接枝率达到了23.5%,与WPS/OBC简单共混物相比,WPS/OBC/无水AlCl_3共混物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增加了125.4%和2 913.5%;WPS/OBC/无水AlCl_3共混物中OBC的熔点和结晶温度均降低,OBC和WPS两相的相容性得到明显提高;以WPS/OBC/无水AlCl_3(质量比50.0/50.0/0.4)共混物为增容母料增韧WEPS,制备了WEPS/增容母料(质量比40.0/60.0)共混物,其冲击强度比纯WEPS提高了1 044.4%,比WEPS/OBC共混物提高了415.0%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5-9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7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1 ] |[阅读次数:2 ] - 宋任展;朱坤良;林润雄;
通过乳液接枝聚合法合成丙烯腈-丁二烯-苯乙烯共聚物(ABS)接枝粉料,与苯乙烯-丙烯腈共聚物(SAN)树脂熔融共混得到ABS树脂。探究丙烯腈含量对ABS树脂性能的影响。结果表明:随着丙烯腈含量增加,ABS树脂的拉伸强度、冲击强度、耗散因数、体积电阻率、维卡软化温度以及两相之间相容性上升,但熔体流动速率、表面电阻率、介电常数下降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10-13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440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3 ] |[阅读次数:1 ] - 方义;赵勇森;于文涛;王朝雨;
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、差示扫描量热仪、凝胶渗透色谱仪、旋转流变仪、高压毛细流变仪等分析手段,对2种光伏胶膜专用乙烯-醋酸乙烯共聚物(EVA)样品(样品1和样品2)进行了结构与加工性能研究。结果表明:与样品2相比,样品1的醋酸乙烯(VA)含量、熔体流动速率更趋近于中心值,密度、拉伸强度、维卡软化温度、毛细流变剪切黏度高,短支链含量、小晶点数量多,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相当,熔融温度、结晶度、长支链支化程度低。2种样品抗热氧稳定性好,在较宽的剪切速率范围内无熔体破裂,可以满足流延膜机高速挤出制膜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14-16+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646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2 ] |[阅读次数:0 ] - 李丽;李延亮;明月;
考察了不同类型聚丙烯(PP)的收缩率,研究了无机填料、增韧剂改性PP的性能及其收缩率变化情况。结果表明:不同类型PP的收缩率不同,均聚PP收缩率最大,无规共聚PP次之,抗冲共聚PP最小。当抗冲共聚PP中乙烯含量增加时,其收缩率降低。模塑试样放置0.5~5.0 h以内时,模具温度越高,收缩率越大;随着放置时间延长,PP收缩率继续增大,放置5.0 h以上时收缩率随时间延长变化不大。添加无机填料改性可以降低PP收缩率,与连续玻璃纤维(GF)和短切GF相比,滑石粉改性对降低PP收缩率更有效。聚烯烃弹性体(POE)和茂金属线型低密度聚乙烯(mLLDPE)具有较好的增韧作用;当滑石粉和mLLDPE质量分数分别为30.0%和15.0%时,采用进口抗冲共聚PP制备的复合材料刚韧综合性能良好,平行和垂直流道方向的收缩率均为0.50%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17-20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393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3 ] |[阅读次数:0 ] - 邸麟婷;吴冬;魏福庆;许惠芳;秦晨元;
利用熔体流动速率仪(MFR)、凝胶渗透色谱仪(GPC)、差示扫描量热仪(DSC)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(FTIR)等研究了聚乙烯(PE)分子结构以及相关物理参数的变化。结果表明:PE具有较多的高活性端基双键含量以及较宽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,有利于发生交联反应;PE的结晶度(X_c)与结构中的支链含量有关;与PE相比,交联聚乙烯(XLPE)的X_c下降。
2023年06期 v.35;No.204 21-24页 [查看摘要][在线阅读][下载 0K] [下载次数:394 ] |[网刊下载次数:0 ] |[引用频次:2 ] |[阅读次数:0 ]